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嘉宾,亲爱的校友们、老师们、同学们:
大家上午好!
百廿华师,风华正茂。在全党全国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、共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之际,华中师范大学迎来了120周年华诞。今天,我们相聚桂子山,共同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光荣时刻。在此,我谨代表学校、代表全体师生员工,向莅临学校、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嘉宾、各位校友,表示最诚挚的欢迎!向一直以来指导、支持我校发展的教育部、湖北省委省政府、武汉市委市政府及其他各级党委政府,表示最崇高的敬意!向长期以来关心、帮助我校发展的境内外兄弟高校、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,致以最衷心的感谢!
参天之木,必有其根;怀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1871年,文华书院在武昌创办。1903年,文华书院设立大学部,我校120年的发展大幕由此拉开;1909年,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为文华大学;1924年,文华大学改名华中大学。1912年,陈宣恺和陈时父子毁家兴学,创办我国近代最早私立大学之一的中华大学。1948年,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,在战火硝烟中创建华中地区第一所革命大学——中原大学,1949年中原大学设立教育学院。
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,成立公立华中大学。1952年中华大学、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,改称华中高等师范学校;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,由此开启我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的历史新进程。1985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,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的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。1993年学校建校90周年之际,江泽民同志题词勉励学校“发展师范教育事业,提高民族文化素质”。
华中师范大学120年的上下求索、接续奋斗,就是一部筚路蓝缕、以启山林的奋斗史,更是一部教育报国、教育强国的爱国史,每一页都记录着华师人克难奋进、勇毅前行的铿锵步伐,每一张都书写着华师人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壮志豪情。120年的壮阔历程,形成了鲜明特色,积累了宝贵经验,收获了深刻启示。
120年,我们始终坚守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。一代又一代华师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主动融入历史的洪流。革命战争年代,华中大学、中华大学一度成为武汉地区“五四运动”和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。在这里,我们党发展了第一个工人共产党员郑凯卿,“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”恽代英创办了武汉地区最大的进步社团——利群书社;还有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、李汉俊、刘仁静,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林育南,《黄河大合唱》词作者光未然,《资本论》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之一的王亚南等,先后在这里学习工作和传播革命思想。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就有近百位华师校友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。新中国成立后,华师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,想国家之所想、急国家之所急、应国家之所需,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,立德立志、立言立功,彰显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。
120年,我们始终坚守强师强国的使命担当。从中华大学、华中大学在全国较早设立教育学科,到中原大学成立教育学院,再到新中国定名师范、发展师范,华师人始终坚守教育报国之心、履行教育强国之责、彰显华师大爱情怀。“矢我忠诚爱我祖国”是华中大学校歌的灵魂;“成德、达材、独立、进取”是中华大学校训的精髓。沈祖荣、黄侃、钱基博、韦卓民、桂质廷、卞彭、应崇福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名师大家,在这里著书立说、弘文励教,呈现出“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”的生动画面。1993年建校90周年之际,学校将校训凝炼为“求实创新,为人师表”,1998年进一步修订为“求实创新,立德树人”。2003年建校100周年之时,学校提出“忠诚博雅,朴实刚毅”的华师精神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,怀着深厚的教育情怀,华师60%以上的毕业生躬耕三尺讲台、扎根教育一线,涌现出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、被誉为“大别山师魂”的汪金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民教师。
120年,我们始终坚守自立自信的意志品质。从昙华林到桂子山,校名几度更替,校址几番迁移,校舍几次重建,华师人自立之志不移、自信之心不变。抗日烽火之中,华中大学辗转八千里,在西迁途中坚持教学科研,在大理拦溪筑坝,修建滇西第一座颇具规模的水电站;中华大学从武昌一路西迁到重庆,哪怕“在粮道街缺粮,在米市街乏米”,师生们仍然为抗战义演募捐了一架滑翔机,起名“中华大学号”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师生们自己动手、白手起家,将一座荒山建设成为绿树掩映、风景如画的桂子山,奠定了今日华中师范大学的厚重基业。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,在几代人的薪火相继中,学校先后成为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大学、国家教师教育“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”建设高校和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,学科门类齐全、专业优势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格局,政治学、中国语言文学、教育学进入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名单。
120年,我们始终坚守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。华中大学开风气之先,组建中国第一支童子军,创建中国近代第一座公共图书馆,成立中国最早的校园红十字会。新中国成立后,张舜徽先生扎根学校40余年,在历史文献研究领域精耕细作,为创立和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。高原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,为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。农药化学团队经过数十年“科研接力”,攻克绿色农药创制中的一个又一个“卡脖子”难题,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,实现学校全国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。中国农村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,坚持田野调查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名列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榜首。进入新时代,学校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,形成国内领先的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学科优势,2018年在部属师范大学首开先例,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;2021年“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”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。
120年,我们始终坚守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。华中大学秉持“立足本土文化、放眼人类文明”的教育理念,长期与哈佛燕京学社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合作;中华大学拥有海外学历教师的比例常年保持在45%以上,杜威、泰戈尔等世界著名学者曾受邀来校讲学。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学校积极构建全方位、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,推动文化交流、学术互鉴全面深入开展。章开沅先生穷其一生所追求和实现的,就是把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,又把国外的大学史研究引入中国。邢福义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的体系建构,推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全球。高能核物理研究团队深度参与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,取得突破性进展,先后取得“2011年度国际物理十大突破”“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。Tiankong合唱团的“天籁之音”在美国、俄罗斯、德国、奥地利等国家的专业舞台不断唱响,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各位领导、各位嘉宾、各位校友,老师们、同学们!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。”此时此刻,我们深切缅怀韦卓民、陈时、潘梓年、杨东莼、刘介愚、张舜徽、高原、章开沅、张景龄、刘连寿、邢福义等前辈先贤,他们为华师的创立、建设和发展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!他们“以身许校、以心报国”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指引和激励着我们!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致敬每一位曾经为华师奉献、贡献的前辈先贤!也献给每一位传承于当下、拼搏于当下、奋斗于当下的华师人!
回望来时路,华中师范大学始终扎根中国大地,努力回应教育的本质、师范的本体和大学的本原问题,在守正创新中书写了有为有位的“华师答卷”。这份答卷彰显着华师人对教育本质的追求,闪耀着华师人“以强国之志育国之英才”的理想光芒;这份答卷镌刻着华师人对师范本体的执守,投射着华师人“以今日之师育明日之师”的永恒信念;这份答卷描绘着华师人对大学本原的探寻,呈现着华师人“以大学之强立国家之强”的使命担当。
历史照亮未来。百廿华诞,是我校办学历程的重要里程碑,更是我们迈向新征程的全新起点。我们将义无反顾、责无旁贷地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,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、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更深邃的战略眼光,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昂扬奋进的力量,在新的征程上奋力书写“教育强国、华师何为”的时代华章。
迈上新征程,我们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“定海神针”。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,将铸牢思想根基、把牢办学方向、落实根本任务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;把赓续红色基因血脉、传承“求实创新,立德树人”校训、弘扬“忠诚博雅,朴实刚毅”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方位,不断地将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、竞争优势。
迈上新征程,我们要坚定服务国之大者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让人民生活幸福是“国之大者”。我们要强化“四个服务”意识、增强“四个面向”能力,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前提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,把握大势、敢于担当、善于作为,以夯实学科基础、深化学科融合、推动学科交叉,不断提升原创性理论创新、关键性技术创新和特色化资政服务水平,为推动中国创造、讲好中国故事,提供华师方案、贡献华师力量。
迈上新征程,我们要高举师范教育旗帜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,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。作为教师教育的“国家队”,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办好师范教育,坚定不移地服务基础教育,加快构建“三全育人”新格局、完善“五育并举”新机制,一体化推动强师计划、国优计划、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的实施,不断探索新师范教育和卓越教师培养模式,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弘扬教育家精神,争当“四有”好老师、争做育人“大先生”,当好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未来教师的排头兵、领头雁。
迈上新征程,我们要锚定世界一流目标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办大学,最重要的是人们心中的声誉,是自己的底蕴,是自己的积累。我们要从120年的奋进史中汲取智慧力量,把握战略主动、保持战略定力,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,以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驱动,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,巩固提升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特色优势,持续引领教育变革和创新,在争创一流的新领域、新赛道上,构筑一流大学的新优势、新高度。
各位领导、各位嘉宾、各位校友,老师们、同学们!
对历史的最好纪念,就是创造新的历史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都将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行,都将持续葆有文化根脉和精神追求,都将在守正创新、与时俱进之中实现新发展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教育部党组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秉承120年荣光,以更加昂扬的斗志、更加奋进的姿态,为加快建成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,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,再立新功、再创辉煌!
最后,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!共同祝愿华中师范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!祝福大家身体健康、事业有成、万事如意!
(本文为郝芳华校长在庆祝华中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暨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致辞)